首页 > 必威新闻 > 正文

清华大学曹莉教授来校作通识教育讲座

作者: 时间:2018-09-28 点击数:

2018年9月21日下午,应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邀请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、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教授作了一场题为“外语教学对于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”的精彩讲座。本次讲座由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行政负责同志主持。

曹莉教授将通识教育追溯至古希腊的“自由人教育”(Education for Freedom),其目的在于发展理性和心智以探求真理。16、17世纪,随着自由人教育与绅士教育的合流出现了“自由教育”(Liberal Education),其旨归在于解放心智、培养合格公民。曹教授认为,这样一些欧洲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催生了19世纪初通识教育(General Education)在美国的诞生。耶鲁大学、博德学院、哈佛、芝加哥大学等先后倡导推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名著导读计划。曹教授接着指出,面对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危机与失落,亨利·纽曼擎起人文主义的大旗,撰写了《大学的理念》(1852年)以对抗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,为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辩护。

演讲中,曹莉教授以其宽阔的批评视野与中西互照的思维路径,将自己对中西方“通识教育”的见解娓娓道来。她指出,搞“通识”教育并不止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开设类似于“世界通史”、“中国通史”等概论式课程,而是侧重于通过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深入阅读和分析,培养学生对历史纵深感和思维方法的把握。曹教授结合清华、古今中西文理的“会通”传统、《大学》关于“大学之道”论述、《中庸》的“博审”传统、徐光启的“超胜、会通”思想、 钱钟书的“东海西海,心理攸同”,梁思成的“半人世界”、梅贻琦的“通识为本”教育思想、徐葆耕的“支援意识”,阐述中国传统和现代教育思想与西方“通识教育”的异曲同工之妙。

曹莉教授结合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,具体谈到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,认为应着力通过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和人文性,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反思能力以及跨文化、跨文明理解和沟通能力,同时建议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学生在“细读”(close reading)经典的同时,更应当开展基于“交叉阅读”(cross reading)的跨界阅读,在反思式阅读的“智力兴奋”中,养成批判思维意识和兼容并蓄、触类旁通、自我反思以及理性对话的能力。如此,外语教学才能最终发挥人文性、社会性、跨文化性和跨文明性功能。演讲末尾,曹莉教授针对部分师生的问题进行了解答。(供稿人:陈昕)

Copyright© 必威(bw西汉姆联)官网首页最新版

地址: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 邮编:066004